放棄已有的工作,騰出較長的時間,到一個陌生的國度,從事一份公益事業。許多人的人生計劃中或許都有著如此美好的愿景,但極少有人能付諸行動。
借助兩杯美式咖啡的威力,再加上一整晚的輾轉反側。今年1月8日的深夜,來自甌海的90后女生黃珊珊作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:遞交離職報告,去泰國做半年的義工。
昨天,還在泰國清邁享受泰國“新年”假期的黃珊珊,通過微信語音接受記者采訪,講述她在泰國做義工的所見所感,分享做一名“國際義工”的心得。
她決定去泰國當義工
給自己生活一些改變
黃珊珊是甌海人,1993年出生,從小到大都在溫州讀書,大學考取了溫州大學城市學院(現為溫州商學院)商務英語專業。2013年,她大學畢業后在市區一家英語培訓中心工作,之后又在一家展覽館設計公司擔任推銷員。
黃珊珊說,她第一次知道“GAP YEAR(間隔年)”這個概念,是在一次青年聚會上,有人分享了留美畢業后選擇義工旅行的經歷。
所謂“間隔年”,這一概念來源于西方,指高中和大學之間,或大學畢業后的一年間隙期。在這一年的時間里,畢業生可選擇自行學習、社會實踐、娛樂休閑,以此調整和充實自己,適應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。
“加上同時期,我又拜讀了孫東純寫的《遲到的間隔年》。”黃珊珊說,這本書的作者到過泰國、老撾、緬甸、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尼泊爾,以及中國澳門、云南、新疆、西藏等地,一路上邊旅行邊以義工的身份服務于非政府組織,幫助當地需要幫助的人。
“讀完書后,就像觸電一般,我驚詫于原來人生的軌跡還可以如此選擇。”黃珊珊說,她也萌生了去國外做義工的想法。“生活大多時候其實還是乏味的,我想給自己一些改變。”
離職報告和義工申請
在一個晚上全部搞定
今年1月8日的夜晚,離職報告和義工申請,黃珊珊在一個晚上之內全部“一氣呵成”。
黃珊珊選擇了一家位于泰國芭堤雅市NGO非政府組織的基金會。其下設日托中心、收容中心、兒童之家、兒童村、殘疾人職校和盲校6個組織。該基金會每年的4月和11月面向全世界招募義工,工作語言為英語。
“一般都要提前2個月開始申請,申請資料包括申請信、簡歷、2份朋友撰寫的推薦信、無犯罪證明、一段英語口語錄音以及一張照片。”黃珊珊介紹,其中最重要的基本條件就是要能說上一口流利的英語。
“兩份推薦信是我請兩位有英語教學經驗的朋友、前同事寫的,要全英文。基金會有可能根據推薦信的內容對我朋友進行回訪,目的是確認我的個人品行。”黃珊珊說,為了提升通過率和加深印象,她還在錄音里唱了一段英文歌。
幾乎在一個星期內,黃珊珊就收到了對方發來的已錄取的電子郵件。之后,黃珊珊便開始馬不停蹄地準備,訂廉價機票、申請泰國簽證,說服爸媽……“我先是說服了我媽媽,我和她介紹了這個事情對我的意義,接著我和我媽媽一起再說服了我爸爸。”黃珊珊說。
在一家日托中心當“媽媽”
照顧當地貧困家庭的孩子
4月2日,黃珊珊從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乘飛機到達泰國芭堤雅。之后,她和八九名中國旅客一起坐上了泰國當地機場的“小黑車”。在一路顛簸和稍許不安中,伴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雨,黃珊珊終于看到了基金會的牌子,義工的生活終于開始了。
基金會負責人Derek給黃珊珊安排的工作是在Day Care(日托中心),主要照顧1~2歲的孩子們的生活。黃珊珊介紹,日托中心主要接收來自芭堤雅貧困家庭的小孩。“他們的父母因外出打工養家糊口,需將孩子托付給可以平安并舒適地度過一天的地方。
這里的孩子大部分只有1至4歲,在這里有老師教他們識字,幫助他們成長。
黃珊珊的義工工作更多的是為全職泰籍幼師充當助手的角色。“我第一天的工作就是從為孩子們裝水壺的水開始。因為怕孩子們不好拿,我們每次只會裝水壺的三分之一。”黃珊珊說。
“每天的工作時間是上午8點到12點,下午1點到4點,其它時間可以自由安排,基金會也會組織一些活動。”黃珊珊說,在花費方面,吃住都由基金會承擔,但其它費用需要義工自己出,包括來往交通等。“我住的房間是單人間,有空調,也很干凈,我還是很滿意的。”
9月底將完成義工之旅
認識了許多溫暖的同事
和黃珊珊一樣在基金會從事義工工作的還有七八個外國人。
黃珊珊介紹,其中英國人Sarah和澳大利亞的Phillip是一對夫妻。短短的兩周相處,這對夫妻和黃珊珊結下了較深的友誼。“他們給我介紹基金會周邊的生活圈,邀請我去參加他們的聚餐,在離開的時候送我香薰燈、鞋柜,還不斷問我這個要不要,那個缺不缺。”黃珊珊開心地說。
66歲的愛爾蘭奶奶Aideen也給黃珊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Aideen因為常年和丈夫不和,很早便選擇分居離開家鄉,或是到處旅行,打短期工,或是做義工。”黃珊珊介紹,在過去的近十年,她已經折返基金會六次,在基金會的殘疾人職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,完成各長達六個月的義工工作。
到今年9月底,黃珊珊將完成本次義工之旅。黃珊珊在自己個人的微信公眾號“Jessssssssica”里寫道:“辛苦的,是要拋下國內舒適的生活、家人、朋友,只身來到這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自我打氣;是你曾對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錙銖必較,而現在的工作是完全沒有報酬的心態調整。”
黃珊珊說,義工旅行沒有報酬,但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,卻是高報酬的。人的發展是從思想到行動的,最后再由行動反作用于思想。“通過親身經歷,心中才會更清晰地認識真實的自己,從而才會有行動的驅力。”
新聞+
她去印尼當義工,每天給海龜洗澡
在溫州肯恩大學,也有這樣一批當過“國際義工”的學生。
2013年12月,溫州肯恩大學金融系學生夏雪,在網上搜索到一個國際留學生組織,通過該組織聯系上了印尼的義工團隊。經過申請,她被安排到了巴厘島的Nusa Penida島上,第一個任務是養海龜。受洋流影響,經常有海龜在島上擱淺。
夏雪每天6:30起床,要給海龜洗澡、刷背、喂食、清理糞便等,然后換上干凈的海水。Nusa Penida島上只有幾百居民,教育條件落后。夏雪寄宿在當地居民家庭。支教便是她的第二項任務。
據報道,2014年寒假,溫州肯恩大學有20多名學生分赴七八個國家做義工。
他瞞著家里人眾籌一萬元,去泰國支教
2015年,溫州商學院的大四學生于小雨得知網上有個磐石領袖協會,專門提供國際義工服務學習項目,但是需要捐獻相應數額的善款才能去。由于家里人不同意,他在朋友圈里眾籌了10000元善款,瞞著家人去了泰國做義工。
到泰國后,他被分配到泰國北部清萊的萊掌村教當地小學生漢語,同時清理社區環境、幫助村民收咖啡豆、美化校園環境、家訪等。他每天早上七點起床,吃住自理,晚上每人一個睡袋睡地板上。
于小雨表示,這次經歷讓他覺得物資絕不是第一位,重要的是帶去愛、希望和陪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