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微信、微博等新媒體的興起,大學生的校園微生活也越加精彩,在溫州的各大高校內,微文化成為社會文化日趨碎片化的縮影,表明當下的年輕人正在這樣一個以微、碎、獨為特征的小時代中綻放自己,溫暖他人。一起來聽記者素敏發回的報道:
大學生微文化上篇
一群多才多藝的青年,一套隨身攜帶的音響裝備,他們出現在哪里,哪里就是他們的流動舞臺,他們在校園、社區、公園、城市廣場用歌曲舞蹈、話劇小品、T臺秀等藝術形式傳播公益、傳頌正能量。日前,在市區五馬街,很多路過的市民都感受了獨特的文化氛圍。
"考慮到傳統大舞臺容納量有限,然后花很長時間準備,投入精力大、微舞臺簡單,一把吉他幾張凳子,觀眾距離近,互動好。"
從2012年至今,這樣的微舞臺隔周都會舉辦,從策劃到實施,都由學生自己一把操辦。
除了微舞臺,在很多溫州本地高校的校園內,微公益也是他們身體力行的一項文化活動,其中溫州商學院的愛心專列號行駛的時間最久,活動負責人、溫州商學院團委綜合科副科長胡金林:
"我們學院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愛心專列號,后來在2013年時,與溫州市慈善總會正式簽約,成立"愛心專列號"微慈善基金,成為我市"微慈善·小額冠名基金"的首批捐助者之一。"
據了解,幾年來,不僅是溫州商學院的困難學生,溫州大學、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都曾接受到愛心專列號送來的溫暖。
而具有商學院特色的微講堂,則利用網絡優勢,定期邀請校友以及在校高年級學生開展每周一次的"微講堂",圍繞成長、感悟、創業、規劃等方面,講述商院人自己的故事。目前已經開講103期,上萬學生從中
"低頭一族"盛行,使得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往正在被人與裝置界面的交往所取代。但這不應該成為人們之間冷漠的科技衍生物,在溫州醫科大學,這里的微感動、微誠信活動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,校團委副書記陳永霖:
"說到公益,大家都會想到志愿服務,下農村進社區,其實校園內我們身邊就有人需要關愛,讓同學幫助同學。我們有個愛心小粥,學校提供場地,生病需要喝粥的同學可以通過微信或電話預定,志愿者會定時親自煮粥送給他們,而微誠信則是在每棟樓棟門口,放置一些平時學生需要的物件,幾元不等,沒人看管,拿走自己投幣,這也是誠信教育的好方式。"
溫州大學校園里的微文化矩陣已然形成,在新媒體時代,這樣的教育氛圍和溝通方式水到渠成,不少教育工作者表示,因勢利導、與時俱進才能讓教育化成娟娟細雨。
大學生微文化下篇
微課堂、微舞臺、微公益、微講壇、微媒體、微感動、微誠信,見微知著、積沙成塔,幾年的堅持,讓老師們高興地看到學生們身上的變化,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黨總支書記蘇躍飛:
"通過三年鍛煉下來,人際交流、組織能力、公關能力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,讓學生不斷鍛煉、提高。"
蘇躍飛老師坦言,隨著微博、微信等新媒體的廣泛應用,深入影響了處在文化前沿的大學生思想和個性發展。作為老師,通過"微文化",不僅可以拉近與青年學生的距離,也給他們搭建成長平臺:
"現在的學生和我們那時不一樣了,教育工作要與時俱進,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鍛煉平臺,往往高中時代不受老師重視,學習習慣也會差一點,所以針對現狀,推出一系列微文化平臺。"
溫州商學院團委綜合科副科長胡金林指出,學校團委通過多種樣式的微文化活動,成功地凝聚人心,讓大學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:
"隨著新媒體興起,作為團工作,學生在哪里,陣地就在哪里,我們要以生為本,用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創新。"
對大學生們來說,置身這樣的校園微文化中,感覺到大學生活的青春和活力,溫州商學院大四女生小王:"我覺得這樣挺好的,通過微博微信,我接收到很多信息,比如一些義工活動,我和寢室的同學下了課如果有時間,也很愿意去,否則就真的成了低頭族或者宅女,這些活動豐富了我們的課余生活,而且也很有意義。"